close

原文刊載於:〈改變為何重要:人無法用相同的自己,得到不同的未來

感謝我的讀者分享了這一篇文章給我,這一篇文章的標題,其實我覺得下的不好,因為這一篇文章的關鍵在他的內容:用「探索」取代「改變」

如果從依附理論的角度來看的話,不知道讀者們是否還記得,依附最終的目的,其實是要讓我們探索這個世界。

我們小時候和主要照顧者之間的關係,如果威脅被消除之後,主要照顧者扮演的正是我們的安全堡壘,讓我們能夠試著去探索這個世界,並陪伴在我們身旁,給我們適時的引導。

因此,依附的最終目的,就是為了讓我們探索這個世界,而從探索的過程中,我們也會從主要照顧者給予的回饋,以及逐漸長大之後,老師、同學給予的回饋,形成我們對自己的概念,也就是依附理論裡面談的「內在運作模式」:我是不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?世界上的其他人,是否又能給予我們適時的支援?

_MG_1017.jpg

不安全依附的人,在這方面就比較辛苦,他們很難相信別人愛自己,也很難相信別人會給自己支援,所以不安全依附者,遇到困境的時候,要不是瘋狂地向別人求助,要不就壓抑自己的情緒,讓自己硬撐過去。

對,在面對困境的時候,不安全依附者確實會特別痛苦。

但是,我們的生活中,不會只有困境而已。在威脅沒有出現的時候,即使你是單身的人,你依然不會陷入依附危機當中。此時的你,依然可以探索這個世界,你的安全堡壘,可能是你的朋友、你的諮商師、你職場上或同班同學間對你好的人,你依然會去探索這個世界。

帶著探索的心情,比起帶著改變的心情,更能讓我們發現新的看法,藉此修正我們的「內在運作模式」:原來,還是有一些人是可以信任的。

我們的內在運作模式,並不會一直是非黑即白的。有時候我們會對世界有比較正面的看法,有時候我們會對世界有比較負面的看法。

隨著我們越是融入這個社會,我們的看法將會變得越來越複雜。因此,與其說是改變,不如說是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,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視角。

_MG_1641.jpg

我很喜歡本文中這一個段落,分享給大家:

如果今天你是一顆蘋果,我希望你「變」成一顆蘋果樹,以及我希望你「長」成一顆蘋果樹,在心理上其實是有小小的感受差別的,前者會給人帶來一種:必須立即、一次達成、沒有犯錯空間的感受,而後者反而是給人一種:一次調整一點點、拉長時間、逐步犯錯修正並成長的過程。

改變探索這兩個詞彙,就有點這樣的感覺。

改變一詞比較容易給人必須完全捨棄本質、必須立即快速、必須完全不同的印象,這很容易帶來心理上的壓力。可是探索就完全不同,探索比較是在原有的本質上加工、逐漸過渡、一次做一點點修正的感覺。

改變是把自己認定成是一個固定的A,要變成完全不同的B,是你站在一個往後一點點的時間點回頭看現在的自己,探索則是把自己認定為已知的一部分,外邊還有另一部分未知的自己,你是站在一個遙遠的時間點回頭看現在的自己。

當我們把時間的維度拉得很長,拉到你人生結束前的那個點往回看,你會發現根本沒有改變這件事,人生就只是一連串的微小的嘗試未知行為所串連起來的 ,當事情變成探索,心態就不同了,我們會意識到,我們不只是A,而可能是A+B+C+D+?+?+?+…,你知道自己現在是什麼樣子,你也知道還有一些不了解自己的部分,這些未知的部分不一定不是自己、不一定是自己做不到的,只是過去沒有經歷過而已。這時候你不是要變成一個完全不同的人,而是要去找找,自己還有哪個我不知道的面向?會不會其實我還有自己不知道,但也很好的另一面?

改變,會讓人覺得關乎「成敗」,有可能投入了心力卻沒有達成,有失敗的風險,而會感到害怕、恐懼、焦慮、擔憂…,所以講改變,後面就還要講怎麼克服恐懼、懶惰,怎麼調適心態,這就會把嘗試未知的行為,變成一個很大、很複雜的題目。

可是如果是把嘗試未知行為定義成探索呢?探索沒有成敗問題,因為不管你做了什麼,你一定都更加認識了自己,突然間你所做的一切都沒有對錯了,只要你「去做」,就都是有用的,心態也一下子輕鬆不少,比較能用玩樂的心態去看待未知,反正只是在玩,哪有什麼好壞成敗,反正只是嘗試看看,不行再退回來就好,不管怎樣也都是更加開闊了視野。

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旅行、靜坐、散步、運動等等,有助於我們修正對世界的看法的原因。如果你能讓自己放鬆,讓自己暫時從威脅裡脫離,你的依附系統暫時關閉了,你不需要急切地依賴他人,這時候,反而是有機會用不同的角度,去探索這個世界的時機。

 
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點圖追蹤粉專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